海墾社福基金會|《講話沒有在聽》|2025我們在電影院上課
相隔一年,海墾社福基金會又上來電影課了!新的一批同學來到影視聽中心的「小影格」欣賞兩部拍攝於不同時代的短片:《台北之晨》和《講話沒有在聽》。映後並邀請到《講》片的李念修導演進行映後座談。
李導演對這群小五左右的同學很好奇,開場一反座談常見的形式,詢問大家很多問題,例如:「未來想做什麼?」一位同學說想當畫家,導演回應自己小時候也很愛畫畫,曾經將自己的作品布置在家中邀請媽媽欣賞,但媽媽反應很淡然,有些失望。
正好基金會主任問到,如何讓片中的父親李忠二(金士傑飾演)的「靈魂」和「身體」如何同時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裡的拍攝手法,在座同學以為是特效,但導演說特效很貴,所以是以石膏翻模後灌入矽膠,再藉由特殊化妝做出超級逼真的人頭,連同劇演員都分不出來。有同學好奇電影中的警察到底能不能看到鬼,原來這個設定也是從導演田調時聽到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。
座談中最精采的,絕對是關於「導演為什麼會拍這部電影」的回應,在短短的幾分鐘內,導演講述了一個在大時代之下的小人物的故事,也就是她的父親李忠孝。
故事要從國共內戰開始說起,在那個沒有飯吃的年代,許多人參軍的原因只是為了能夠溫飽,李爸爸也不例外。他一開始參加國民黨軍,但戰敗後因為他不想離開家人,改加入共產黨軍。戰後歌舞昇平,經常有時間看京劇,李爸爸甚至還成為票友,在義工隊裡扮演小旦(這也成為《講話沒有在聽》片中發揮角色性格的素材)。但好景不長,由於韓戰爆發,他又隨著軍隊去北韓支援,最後遭到美軍俘虜來到台灣,再也沒有回到家鄉。
導演在中學時曾允諾為父親寫一部自傳,上大學之後決定以拍片的方式呈現,但這一拍就拖了十多年,在意識到父親年老、生病後,她決定把握機會好好面對這部作品,還前往父親的故鄉河北的小村莊取材,在2015年完成《河北臺北》這部紀錄片,但李爸爸已經在2013年過世,導演感到非常遺憾,因為在走訪他的整個人生以後,想要更了解他,但已經沒有機會了。在花了很多年時間消化情緒後,2021年導演重拾攝影機,拍攝這部以父親過世那一天的經歷為基礎的劇情短片《講話沒有在聽》,片中擷取了家人和當天發生的大小事,加上導演在拍攝紀錄片時對父親的理解和想像。
至於這個片名的由來,導演表示,他認為家人在講話的時候通常對方都沒有在聽,就像他的父母感情並不和睦,但是彼此卻是最互相了解的。導演也詢問同學和家人的感情怎麼樣,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分享,座談就在這種輕鬆又隨和的氣氛中告一段落。
推薦閱讀
